

内外兼修,人课合一

244 人参与
开课时间: -
当前课程已结束 距离课程开始还有 加入课程 课程进行至第 周,共
人参与
开课院校 文华教师发展中心
建议学习时长 2 课时
学科分类 通识/教研与管理
适用专业 所有
  • 第二章 修炼教学内、外功
    1. 修炼教学内、外功
  • 第三章 顶层设计
    1. 顶层设计
  • 第四章 师生互动
    1. 师生互动
  • 第五章 师生关系定位
    1. 师生关系定位
  • 第六章 教学感受
    1. 教学感受
  • PPT与讲义
    1. 1.课程PPT
    2. 2.课程讲义

一、我最喜爱的老师

“数学分析”老师,感觉他是相处默契的老朋友,他讲出来的每句话都是我正在想的。

“理论力学”老少 老师 ,学贯中西,我心目中就是“神

“运动稳定性”老师,中国科学院院十,他讲课时黑板上写的全是数学公式,但是很好懂,因为他一边写一边“翻译”出公式的物理含义;苏联科学院院士,不写板书,就像高手下盲棋。

我们总结了大学教师的三个层次:第一个层次是“应付任务” , 视教学为上级指派的任务,是升聘岗位必须完成的工作量,在教学上安于不出事故,甘居中游。第二个层次是“尽心尽责”,视教学为教师的天职,在教学上兢兢业业、粘益求精,坚持教学科研相长,形成研究型教学的特色。第三个层次是“乐在其中”,视教学为人生的乐趣,真正达到热爱教学工作、热爱学生的境界。学生不舍得离开课堂,毕业多年后回味起来还赞不绝日。

二、教师的两门“必修课”:练内功和练外功。

1 .如何“练”内功。

l )必须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。经验表明,学术功底、科研经验、教学研究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必备基础。

2 )熟悉木门课程内容及相关知识。要有宽度: a )熟悉木专业所有基础课内容, b )熟悉本门课程涉及知识的发展历史及其产生的影扔响;”还要有深度:深入钻研本课程涉及知识,不放过任任何疑点,以科学精神对待教学中问题;还要与时俱进,更新知识,转换视角(以现代视角审视经典的知识)。

2 .外功。主要是表达能力。表达清楚的前提是想清楚,包括很多细节,魔鬼往往藏在细节之中。应变能力无疑是教师必备的,这需要积累经验。课程的感染力来自教师的激情,而激情源自内心的喜爱。

三、课程的顶层设计把课程当作一个大型工程对待。

培养目标: l )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, 2 )强化团队合作意识, 3 ) 建立终级学习的观念, 4 )掌握管理时间的技能 · 每门课都是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一环,必须了解自己的课在培养方案中的定位。课程日标能否达成,关键在于学生是否配合,对学生的考核非常重要。考核是学生的指挥棒,不能背离课程日标挥舞它。教材只是教师、学生的参考书之一,讲课内容不要局限于某一本书。好的课程应该理论线索清晰,有条理,合逻辑。理论论证,既严密又有物理含义,容易理解。例子联系实际、有趣,有助于理解理论。

教学的起点必须与学生基础相符,合理衔接。课程进度和强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。课程的节奏也要把握好,陡坡、缓坡、台阶要搭配好。

大学生三个层次:

l )仿效例题完成作业, 2 )教师提出口前还没有答案的问题,学生独立研究给出正确解答, 3 )自己提出问题并独立研究给出正确解答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:仿效例题完成作业是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;课上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课外研究;课上简略介绍学生的见解;对于有最高层次要求的学生,利用单独答疑来必专门指导。

四、师生互动。互动是面授的基本特征。互动不仅是简单.的知识问答,包含很多想不到的问题。产生疑问、发生争论,往往是因为当事双方.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。教学讲科学,依靠经验,也像艺术。 互动过程就足师生联手即兴创造,是一种享受。

鼓励学生提问,不应该有好问题与蠢问题之分。要正确对待被学生问倒。互动要有度,很多问题都不可能一次讨论清楚,留个尾巴让学生扔课下去研究、讨论。教师作为互动环节的“主持人”,把握收、放的时机。最有效的互动是答疑。答疑特别需要技巧,像指导研究生。五、师生关系定位。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多变的,讨论问题时,老师是学生的“挚友”或“兄长”,地位接近平等,双方都服从真理而不足身份,承担力所能及的有限责任。在考核学生时,严格基本要求决不让步,像一个铁面的裁判。在平时,对学生多喝彩、少指责,像一个文明的观众。

 

1.引言

2.修炼教学内、外功

3.顶层设计

4.师生互动

5.师生关系定位

6.教学感受

课程团队

李俊峰

清华大学

李俊峰

清华大学

李俊峰,男, 1964 年出生于黑龙江。 1987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, 1993 年博十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, 1993 年至 1995 年在清华人学工程力学系做博:卜后研究, 1998 年至 1999 年在英国 Surrey 大学研制“清华一号”}工星,现任清华大学教授、航空宇航工程系主任。学术兼职: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、空间机械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宇航学会空间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 《 宇航学报 》 常务编委、 《 力学学报 》 编委、 《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》 编委、 《 力学与实践 》 编委、 《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》 编委。校内兼职有清华大学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、力学.与航空宇航分学位委员会副土席、航天航空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。 获奖情况: 1997 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(第 2 获奖人)、 1996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(第 2 获奖人)、 1998 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(第 4 获奖人)、 1999 年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 奖、 2000 年北京市青年科技奖提名奖、 2001 年全国优秀博士后奖、 2004 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(第 1 获奖人)、 2004 年北京市优秀教师、 2007 年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 2008 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(第 2 获奖人)、 2009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(第 2 获奖人)。科研方向:卫星编队飞行动力学与控制,深空探测动力学与控制、充液航天器晃动动力学,多体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等。 教学经历:1995年至今每年主讲本科基础课:”理论力学“、研究生学位课“运动稳定性” , 2005 年至今土讲新生研讨课“航天中的奇思妙想”,还曾讲授过本科专业课“一吃行器姿态控制系统”、“航天器动介”,以及研究生课“高等动力学”、“现代航天技术概一沦”、“现代力学进展”等。 教学特点: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全面贯彻创新教育理念,尊重学生个性、因材施教,鼓励学生兼顾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;讲课概念清晰,语一言精练、幽默,灵活生动,课堂气氛活跃,通过科研体会激发学习和研究兴趣。

推荐课程 查看更多  

提示

您当前登录的不是学生账号!
请先退出后用学生账号登录。

退出当前账号
提示

抱歉!
本课程暂时不对外校学生开放。

去看看其他课程
提示

恭喜~您已经成功加入《内外兼修,人课合一》

开始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