

领略大学精神,创新学习文化

126 人参与
开课时间: -
当前课程已结束 距离课程开始还有 加入课程 课程进行至第 周,共
人参与
开课院校 文华教师发展中心
建议学习时长 2 课时
学科分类 通识/教育学/教学理论
适用专业 所有
  • 第一章 什么是大学?什么是文化?什么是文化人?
    1. 1.大学文化与文化人(一) 去体验
    2. 2.大学文化与文化人(二) 去体验
    3. 3.大学文化与文化人(三)
    4. 4.大学文化与文化人(四)
  • 第二章 创造信息时代的学习新文化
    1. 1.创造信息时代的学习新文化(上)
    2. 2.创造信息时代的学习新文化(下)
  • 第三章 教师是高素质的终身学习者
    1. 教师是高素质的终身学习者
  • PPT与讲义
    1. 1.课程PPT
    2. 2.课程讲义

      刚刚过去的十年,是人类纪元史册第三个千年历史的开端,他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思考,尤其让世人更深切地感受到 21 世纪的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,感受到大学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历史使命。

在本专题中,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从什么是大学、什么是文化、什么是文化人三个问题入手,分析了 21 世纪大学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发展机遇,阐述了如何创造信息时代的学习新文化。桑新民教授倡导大学教师必须成为有较高素养的终身学习者。

      大学是教育机构,也是研究机构。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,他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,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。文化是历史与传统的积淀,又是对发展变化之实现与未来的深层理解和把握,这里包括对他人的理解和对自我的正确认识。

       青年教师走上大学讲坛,首先必须选择和明确职业与人生目标。不仅要熟知专业,而且必须触类旁通,成为学识渊博、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道德水准、交往能力的新一代学人。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,创造新的学习文化,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、课堂灌输为基础,劳动强度大、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,实现教育中人力、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,从根本上解放师生的创造力,让中国的大学走向世界。

1.什么是大学?什么是文化?什么是文化人?

2.21世纪大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

3.创造信息时代的学习新文化

4.大学教师必须成为有较高素养的终身学习者

课程团队

桑新民

南京大学

桑新民

南京大学

桑新民教授,男, 1949 年 8 月生于上海。现任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,教育学博士生导师,首届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,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,北京大学兼职教授。 桑新民 1968 年高中毕业后当了 9 年筑路工, 1977 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,毕业后留校任教。 1987 年在北京师大评为副教授,同年被聘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基本理论学科组成员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, 1989 年被聘为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, 1990 年获雀英东青年教师奖, 1993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评为教授,同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。 1993 年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帅奖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基本法起草工作。 1994 年创建北京师范大学“未来教育研究中心”。 1995 年任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。 1995 年 11 月至 12 月受美国新闻署( U. S. Information Agency )邀请,以“国际访问者计划” ( International Visitor Program ) 的身份对美国进行教育与文化专题考察,并被美国教育研究会聘为境外会员。 1996年在北师大评为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。 1997 年 10月作为广东省引进的高校学科带头人,调华南师范大学,转入教育技术学专业,创建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, 1998 年评为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。 2002 年创建广东省网络教育研究会,任理事长。 2004 年 3 月调南京达学,创建南京人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,并主持创建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(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)本科专业。在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为:高等教育信息化与大学变革。 近十年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,在教育基础理论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、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三者的内在结合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,主持的教改实验项目 《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》 2001 年获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。 2003 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,主持的 《 信息时代学习理论与实践 》 网络课程 2004 年获全国高校筒届国家级精品课程。 出版学术著作 7 部,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。 主要代表作: 《学习科学与技术 》 高等教育出版社( 2004 ) (获 2005 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) 《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 》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(1993 ) (获 93 年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) 《当代教育哲学 》 ( 1988 )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出版(获 1988 年中国优秀图书奖) 主要论文: 《 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论 》 ( 2007 ) 《 中国电化教育 》 , 2009 年获教育部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。 《 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 ― 教一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》 ( 1997 ) 《 教育研究 》 1997 年第五期,(此文被 《 人民日报 》 、 《 光明日报 》 、 《 中国教育报 》 、 《 中国电化教育 》 等转载) ; 《 科教兴国的教育使命一实现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》 , ( 1999 ) 《 人民教育 》 99 年第 1 期;(本文己经被选入 99 年 6 月由 《 人民教育出版社 》 编写的全国重点中学高三语文实验教材) ; 《 学习究竟是什么? ― 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 》 ( 2005 ) 原载 《 开放教育研究 》 2005 年第1期,全文共 2 万字, 《 新华文摘 》 第11期作为封而王要文章转载了 9 千字 《 论“教育”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》 ( 1991 ) 《 中国社会科学 》 1991 年第 6 期 《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 ― 南京大学专业创建的理念与实践探索) ) ( 2005 ) 《 中国电化教育 》 2005 年第 1 期 《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 》 ( 2003 ) 《 中国电化教育 》 2003 年第 9 期 《技术-教育-人的发展》(1999) 《电化教育研究》1999年第2、3期连载

推荐课程 查看更多  

提示

您当前登录的不是学生账号!
请先退出后用学生账号登录。

退出当前账号
提示

抱歉!
本课程暂时不对外校学生开放。

去看看其他课程
提示

恭喜~您已经成功加入《领略大学精神,创新学习文化》

开始学习